三位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是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没有三位老先生对我的教育、批评和指导,就没有我的成长。
人類莫非非從宇宙所從出乎?非也。吾嘗言人體曲線為宇宙歷史所運化完美者,蓋其為人我精神之外顯也,故古希臘古羅馬以來西方具象造型藝術鍾情於人體。
85.庚辰秋於嘉德拍賣會預展觀《食魚帖》,以為及來長安略有俗態,說與在場同觀者單國彊先生。書法者,萬有變化之墨象表現即筆墨之太極也,其表現力之潛能超越其他造型藝術形式者,現老子宇宙論道法自然之機。作書與魴鱮者,言舉一反三,以構造魚字思維方式構造其他魚種之字,如將呼魴鱮之語音對應魴鱮形聲字然。45.石濤《畫語錄》云:自然而不容毫髮強也,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嘗見畫龍者雲海中狀神龍出沒,此以具象狀抽象,而終不及以抽象筆墨狀抽象存在者之傳神。
12.猶記童年某日見西天火燒雲甚壯麗,有巨峰時隱時現,吾父曰此猶崑崘也,書法當效此境。38.戊戌春二月遊法海寺歸來而與諸友觀吾龍城舊作草書,得詩寄友:紙上煙波窗外雨,驚鴻乍現笑談中。针对学界对法家存在的质疑,大多数与会学者认为法家的存在具有确凿的证据,质疑法家存在则缺乏充足的理由。
喻中认为,法家研究涉及今天的法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去理解法家。法家是学派还是学术群体及其判定标准。湖南大学钱永生提出要从思想本质来看法家学派,他认为《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是在统一性的基础之上讲各家之别,以确保各家能放在同一篇中来讨论,所以司马谈和班固所讲的只是法家的特色,而不是法家的缘起和本质。通过以上讨论,与会学者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法家是汉代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呼,是指先秦具有某些共同学术倾向的学术群体。
任何时代的人们,对于前代思想而言,既是继承者,也是改造者。约定俗成的法家概念既有其历史合理性,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便利。
(作者:乔松林,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法家 。第二次是近代学术体系兴起以来的纵向建构,学者们从学术观点的继承性来论证法家,如梁启超认为法家存在法治主义术治主义势治主义三派,冯友兰认为韩非集三派之大成,这种近似师承的建构使法家的学派性大大增强,沿用至今,弊端是扭曲了法家的发生方式,不符合历史实际。宋洪兵认为,韩非在其著作中多次称引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言论,表明韩非有意识继承他们的学说,因此称他们为法家学派是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李锐认为,司马氏父子论六家,是就某一学术宗旨进行评论,没有涉及具体人物,主要针对的也不是先秦时期有学术师承的学派(school),而是讨论六个对于治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因此法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派。
中国人民大学宋洪兵作为召集人指出,先秦时期就有法家一词,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首次将法家作为六家之一,为我们理解先秦学术奠定了基本图景。围绕法家概念,有必要梳理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存在法家、法家是学派还是学术群体、判定标准是什么、如何重新理解和研究法家。汉人对六家的划分和对先秦法家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建构。我们今天面对法家,也应该要持这个态度,既要尊重历史,也要赋予新的理解。
首都经贸大学喻中认为,要从度的方面去看子家学派等概念的伸缩性,哪些子能够成为家、学派,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于其师,如孔子的弟子子夏,后来就创立了西河学派。蒋重跃提出《史记》虽然说韩非归本于黄老,但应该将这视为各家之同,同之外还有异,这个异作为体系而存在,所以衡量一个学派是否存在还是要从思想体系本身来看,荀子的《非十二子》、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就是从思想层面来划分学派的。
另一种针对有相近的学术宗旨、学术问题的学者群而言,有可能有直接的师弟子关系,也可能没有师承渊源,或者是私淑弟子,也可能是同倡某一学说。近代以来,自胡适提出法家概念问题、认为古代没有法家后,冯友兰、任继愈等学者认为先秦存在法家,也有个别学者不认可冯、任二人的观点,海外汉学家顾立雅、苏德恺、陈启云、金鹏程等对法家的概念也有不同意见。
这种建构有其时代依据,因此也有其合理性。李锐认为,在先秦时期,表示思想团体的家有两种意涵:一种针对有学术师承、学术渊源的学派而言。王威威以庄子为例,认为庄子与撰写《庄子》的庄子弟子之间有师承关系,有共同的经典和比较一致的研究方法,可以称作庄子学派,而法家则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儒家认为达到身心合一要靠修身。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或者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
因此,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畏天(对自然应有所敬畏,要把保护自然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是统一的。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人世间的道理(人道)是由情感开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
这种爱人的品质由何而来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和理念应该说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某些有意义的资源。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
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重视的趋势,而进入21世纪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读经、读古典诗词恢复优良的道德教化传统,蔚然成风,不少中小学设有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的有关课程内容。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印度在1947年取得了独立。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名言。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身心合一(一内外)将会为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人我合一(同人我)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人(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作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需要以我们的智慧在传承前人有价值的思想中不断创新。为什么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